前言序: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流行已有70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初,曾发生全国性的暴
发流行,并出现了很多新疫区,极大地危害了国民
健康。
自1978年李镐汪首先从宿主动物肺组织中成功分离出本病的病原——汉坦病毒(HV)以来,
关于本病的病原学、
流行病学、
病理学、
免疫学和特异性
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迅
速进展,对本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
临床治疗学方面尚未有突破性进展。
关于本病的名称,世界
卫生组织于1980年重新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但“流行
性出血
热”的称呼在我国已沿用了70年,广大临床医生和群众也熟知本病名;另外,HV为泛嗜性病
毒,原始损害是全身
血管损害,导致全身器官或组织损害、功能障碍。虽然其中肾损害十分
严重,对病情发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但肾损害并不是本病的
病理学基础,也不是惟一受损
的器官,而是一种继发性改变,而且许多轻型病人肾脏可无明显病变。可见“肾综合征出血
热”这一病名并不十分确切,不能全面反映本病的临床特征和本质,故本书仍沿用“流行性
出血热”的名称。
流行性出血热是迄今临床上病情最为严重、最为复杂的
疾病,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其并发症
有240多种,与死亡有关的因素有140多种,涉及临床各科,常发生误诊、误治。这就要求临
床医生具有广泛的基础
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诊疗抢救技术。笔者深入临床,多年潜心研究,进
一步验证了该病早期特殊临床表现和休克的特殊本质,发现了其中发生发展的规律,于1979
年首先提出流行性出血热可分为十个特殊临床类型,以及休克抢救的快速扩容量和血浆渗出
速度的
计算公式、快速扩容规律及快速扩容法,使休克快速扩容有了科学依据,大大提高了
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的抢救成功率。
本书共分6篇,43章,介绍了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并详细讲述了该病的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并发症、诊断和治疗方法。收入了大量的临床
资料,融入
了作者40年来的临床经验、体会和教训。是
内科医生,尤其是传染科医生临床工作的重要参
考书。
书中引用了许多作者的报道资料,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本书不妥或遗漏之处,敬请广大
临床医生给予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目录:第一篇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征
第一章流行概况(3)
第二章病原学特征(6)
第三章流行病学特征(8)
第一节传染源(8)
第二节传播途径(12)
一、虫媒传播(12)
二、呼吸道传播(16)
三、消化道传播(18)
四、伤口传播(19)
五、人与病人之间的接触传播(20)
六、母胎垂直传播(22)
七、鼠咬伤传播(23)
第三节人群易感性(24)
第四节亚临床型或顿挫型病例(26)
第五节流行特征(27)
一、疫区类型(27)
二、疫区的地理特征(27)
三、发病类型(28)
四、边缘性(29)
五、局限性(29)
六、流行的周期性(29)
七、季节性(30)
八、年龄、性别和职业特点(30)
第四章预防(32)
第二篇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第五章发病机制(41)
第一节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41)
一、病毒的组织定位(42)
二、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48)
第二节免疫复合物形成(50)
第三节变态反应(52)
第四节补体激活(58)
第五节微循环障碍(62)
第六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与继发性纤溶(63
)第七节内分泌功能的变化(63)
一、儿茶酚胺的变化(64)
二、垂体功能的变化(64)
三、胰岛功能的变化(65)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变化(66)
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变化(68)
六、5-羟色胺的变化(68)
七、生长激素的变化(69)
第八节其他影响因素(70)
一、
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70)
二、氧自由基的作用(70)
三、干扰素系统(IFN)(73)
四、内皮素(E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74)
五、心钠素(ANF)(75)
第六章病理改变(77)
第一节病理变化基本特点(77)
第二节重要器官的病理改变(82)
一、皮肤与黏膜的病理改变(82)
二、体腔病理改变(83)
三、泌尿系统病理改变(84)
四、呼吸系统病理改变(89)
五、心血管系统病理改变(90)
六、消化系统病理改变(92)
七、肝脏病理改变(94)
八、
神经系统病理改变(95)
九、眼球病理改变(96)
十、骨髓病理改变(97)
十一、内分泌组织病理改变(97)
第三篇临床表现
第七章发热期的临床表现(103)
第一节临床症状(103)
第二节临床体征(107)
第三节发热期危重症候群(110)
第八章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表现(112)
第一节低血压休克发生概况(112)
第二节低血压休克的血压指标(114)
一、休克的
现代概念(114)
二、休克的血压指标(115)
第三节休克的临床类型(117)
一、渗出性低血容量性休克(117)
二、出血性休克(119)
三、心源性休克(119)
四、脱水性休克(119)
五、感染性休克(120)
六、混合性休克(120)
第四节低血压休克的前驱表现(120)
一、低血压休克的前驱临床症状(120)
二、低血压休克的前驱临床体征(121)
三、实验室检查(122)
四、低血压休克的预兆(123)
第五节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表现(123)
第六节难治性休克与晚期休克(127)
一、什么是难治性休克或晚期休克(128)
二、难治性休克或晚期休克的发生原因(129)
三、难治性休克或晚期休克的临床类型(130)
第九章少尿期的临床表现(133)
第一节少尿概述(133)
第二节少尿期的临床症状(137)
第三节少尿期临床体征(145)
第四节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147)
第五节高血容量综合征(148)
第六节二次肾功能衰竭(149)
一、二次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原因(149)
二、临床资料介绍(149)
第七节慢性肾功能衰竭(151)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原因(151)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理改变(151)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时间界限(152)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153)
第八节少尿期危重综合征(157)
第十章移行期的临床表现(159)
第十一章多尿期的临床表现(162)
第十二章恢复期的临床表现及随访观察(168
)
第十三章妊娠期、小儿及老年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
170
)第一节妊娠期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170
)一、对母体的影响(170)
二、对分娩的影响(172)
三、对胎儿的影响(172)
四、胎儿病理学检查(173)
五、EHFV在感染胎儿脏器中的细胞定位(174)
六、早产、流产和死产的原因(175)
第二节小儿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176
)
第三节老年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178
)
第十四章家鼠型及混合型疫区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182
)第一节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182
)一、流行病学特征(182)
二、临床特征(183)
三、实验室检查(185)
四、临床特点及病程经过(186)
第二节混合型疫区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187
)第十五章早期临床定度和临床分型(188
)第一节早期临床定度(188)
第二节早期临床分型(189)
一、轻型(189)
二、中型(190)
三、重型(190)
四、危重型(190)
第十六章特殊临床表现及特殊临床类型(193
)
第一节特殊临床表现(193)
一、特殊临床表现的发现和提出(193)
二、特殊临床表现对早期诊断的意义(194)
第二节早期特殊临床类型(194)
一、流感伤寒型(195)
二、胃肠型(195)
三、急腹症型(195)
四、肺型(196)
五、脑膜脑炎型(197)
六、败血症型(198)
七、肾型(198)
八、类白血病型(198)
九、出血型(198)
十、肝型(199)
第三节非典型病例(199)
第四篇诊断、
鉴别诊断和误诊原因
分析
第十七章早期临床诊断(203)
第一节诊断
标准(203)
一、流行病学资料(203)
二、临床表现(203)
三、实验室检查(203)
第二节诊断时注意事项(203)
第十八章实验室检查(205)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205)
一、白细胞(205)
二、异常淋巴细胞(207)
三、网状细胞(213)
四、其他细胞(214)
五、血小板(215)
六、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215)
七、红细胞形态异常改变(217)
第二节尿液检查(217)
一、尿蛋白(218)
二、血尿(219)
三、管型(220)
四、膜状物(220)
五、其他成分(220)
六、八项检查(222)
七、尿液特异性抗原和抗体检测(223)
第三节骨髓细胞检查(225)
一、白细胞系统(225)
二、红细胞系统(226)
三、巨核细胞系统(226)
四、组织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系统(226)
五、骨髓抗原定位检测(227)
第四节血清特异性免疫抗体IgM和IgG检测(228
)一、早期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228
)
二、IgM(228)
三、IgG(229)
四、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233)
第五节HV抗原检测(237)
一、免疫荧光法(237)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39)
三、中和试验(239)
四、免疫电镜技术(240)
五、免疫组化技术(241)
六、PAP技术(243)
七、ABC酶染色法(244)
八、反向乳胶凝集法(244)
九、反向间接血凝法(245)
第六节病毒分离及病毒抗原分析(245)
一、病毒分离(245)
二、病毒抗原分析(249)
三、病毒抵抗力(249)
第七节野鼠型和家鼠型的分型诊断(250
)
第八节血液生化检查(252)
一、肾功能检查(252)
二、电解质测定(256)
三、血糖(259)
四、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260)
第九节血气分析(261)
第十节出血与凝血功能检查(262)
一、束臂试验(262)
二、出血与凝血时间检查(262)
三、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功能检测(263)
四、游离肝素检测(265)
第十一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继发性纤溶的实验室检查(
266
)第十二节免疫功能检测(266
)
一、细胞免疫功能检测(267)
二、体液免疫功能检测(271)
三、非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查(273)
四、血清补体检测(274)
五、免疫复合物(IC)的检测(276)
六、干扰素(IFN)检测(278)
七、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检测(
281)
第十三节其他活性因子检测(282)
一、血管内皮素(ET)检测(282)
二、心钠素(AP)检测(282)
三、肿瘤坏死因子(TNF)检测(283)
第十四节内分泌功能检测(283)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检测(283
)
二、下丘脑-腺垂体功能检测(284)
三、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检测(287)
四、胰岛功能检测(288)
第十五节血管活性物质检测(290)
一、儿茶酚胺检测(290)
二、5-羟色胺(5-HT)检测(291)
第十六节血流状态检测(292)
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细胞压积检测(292
)
二、血液流变学检测(293)
三、血浆渗透压检测(293)
四、有效循环血量检测(296)
五、肾脏血流量检测(297)
第十七节脑脊液检查(300)
第十八节氨基酸谱和酶谱检测(302)
一、氨基酸谱的检测(302)
二、酶谱的变化(302)
第十九节肝功能检查(304)
一、转氨酶检测(305)
二、胆红素检测(305)
三、其他检查(306)
第二十节过氧化物检测(307)
第二十一节肾图检查(308)
一、正常肾图(308)
二、异常肾图(309)
三、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肾图改变(310)
第二十二节
心电图检查(311)
第二十三节X线、B超、
CT、MRI检查(316
)
一、肺部X线检查(316)
二、B型
超声波检查(317)
三、CT检查(318)
四、MRI检查(319)
第二十四节细菌学检查(319)
第十九章鉴别诊断(320)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320
)二、伤寒(322)
三、钩端螺旋体病(322)
四、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急性细菌性痢疾(323)
五、急腹症(323)
六、肺部感染(324)
七、败血症(324)
八、泌尿系统感染(324)
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325)
十、急性白血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25
)
十一、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26
)十二、流行性斑疹伤寒(326)
十三、恙虫病(327)
十四、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328)
十五、其他(330)
第二十章误诊原因分析(331)
第一节误诊原因(331)
第二节防止误诊的注意事项(333)
第三节误诊病例分析(334)
第二十一章死亡原因分析(340)
第一节病死率与死亡病日(340)
一、病死率(340)
二、死亡病日(340)
三、死亡变迁原因分析(341)
第二节死亡原因分析(342)
一、死亡概况(342)
二、死亡原因(343)
三、死亡与就诊早晚及早期诊断的关系(347)
四、死亡与年龄、性别的关系(348)
第五篇治疗及
护理
第二十二章早期的治疗(351)
第二十三章发热期的治疗(354)
第一节一般治疗(354)
第二节抗病毒治疗(357)
第三节免疫调节剂治疗(360)
一、免疫促进剂(360)
二、免疫抑制剂(362)
第四节血液换洗疗法——保护肾功能(363
)
一、血液换洗疗法基本原理(363)
二、血液换洗疗法的作用(364)
三、血液换洗疗法的注意事项(364)
第五节出血的预防与治疗(365)
第六节
中医中药治疗(366)
一、中药方剂治疗(366)
二、单味中药治疗(367)
第七节其他治疗(368)
第八节发热期治疗注意事项(368)
第二十四章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370)
第一节抢救休克的快速扩容疗法(370
)第二节休克时血浆渗出量和渗出速度的计算(
371)
一、休克时计算血浆渗出量的方法和意义(371
)
二、休克时血浆渗出速度的计算和意义(371)
第三节休克的快速扩容抢救措施(372)
一、扩容量(372)
二、扩容速度(373)
三、快速扩容指标(374)
四、扩容剂的选择(374)
第四节其他抢救措施(375)
一、股动脉冲击疗法(375)
二、动脉切开加压输液(375)
三、过氧化氢疗法(376)
四、纳洛酮治疗(376)
五、中药治疗(376)
第五节休克的临床类型与预后的关系(377
)
第六节难治性休克与晚期休克的治疗(377
)第二十五章少尿期及移行期的治疗(381
)第一节导泻疗法(381)
一、20%甘露醇导泻法(381)
二、中药导泻法(382)
三、灌肠导泻法(382)
四、导泻的注意事项(383)
第二节利尿剂的应用(383)
第三节换血疗法(385)
第四节透析疗法(386)
一、胃肠透析(387)
二、结肠透析(388)
三、腹膜透析(388)
四、血液透析(391)
第五节中药治疗(393)
第六节其他疗法(393)
一、肾囊封闭疗法和肾区理疗(393)
二、异体血光量子疗法(394)
三、其他
药物(394)
四、
营养疗法(394)
第二十六章多尿期的治疗(395)
第二十七章恢复期的治疗(397)
第二十八章各期的护理(398)
一、发热期的护理(398)
二、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399)
三、少尿期及移行期的护理(400)
四、多尿期的护理(401)
五、恢复期的护理(402)
第六篇并发症及其治疗
第二十九章休克与微循环障碍(405)
一、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405
)
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原则(405)
第三十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继发性纤溶亢进
(406)
一、流行性出血热与DIC(406)
二、流行性出血热与继发性纤溶亢进(406
)
第三十一章血流
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408
)
一、血流动力学的变化(408)
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410)
第三十二章酸碱平衡紊乱(416)
一、各期酸碱平衡紊乱(416)
二、临床资料分析(418)
第三十三章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427)
第一节水平衡紊乱(427)
一、各期水平衡紊乱(427)
二、水平衡紊乱的治疗(429)
第二节电解质平衡紊乱(430)
一、钾平衡紊乱(430)
二、钠平衡紊乱(435)
三、氯平衡紊乱(439)
四、钙平衡紊乱(439)
五、镁平衡紊乱(441)
第三节临床资料分析(443)
一、血液电解质的变化(443)
二、钠平衡紊乱(445)
三、镁平衡紊乱(449)
四、其他元素的变化(450)
第三十四章高血容量综合征(451)
第一节高血容量综合征发生原理(451)
一、高血容量综合征发生原理(451)
二、影响高血容量综合征的因素(452)
第二节高血容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452
)
一、主要临床表现(452)
二、并发症(453)
第三节实验室检查(453)
第四节高血容量综合征的临床分度(454
)
第五节高血容量综合征的预防(455)
第六节高血容量综合征的治疗(456)
第三十五章出血(459)
第一节出血概况(459)
第二节出血原因(460)
第三节出血的临床表现(469)
第四节出血的诊断(474)
第五节出血的治疗(476)
第六节鱼精蛋白与肝素治疗(483)
第三十六章营养失调综合征(486)
第一节概述(486)
第二节营养失调综合征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486
)
第三节营养失调综合征的治疗(489)
第三十七章呼吸系统并发症(493)
第一节概述(493)
第二节肺部继发感染(494)
一、感染原因(494)
二、引起肺部感染的细菌(495)
三、临床表现(495)
四、诊断(497)
五、治疗(497)
第三节肺水肿(499)
一、发生机制(499)
二、临床类型和临床特点(500)
三、临床表现(502)
四、临床分度(503)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504)
六、预防与治疗(505)
第四节肺出血(508)
第五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09)
一、发病机制(509
)二、病理变化(511
)三、呼吸功能的变化(512
)
四、临床表现(513)
五、酸碱平衡紊乱(513)
六、临床分期(514)
七、诊断标准(515)
八、鉴别诊断(516)
九、预防与治疗(517)
第六节呼吸功能衰竭(519)
一、中枢性呼吸衰竭(520)
二、外周性呼吸衰竭(523)
第七节胸腔并发症(527)
第三十八章消化系统并发症(530)
第一节消化道出血(530)
一、发生机制和病理改变(530)
二、临床表现(530)
三、诊断(531)
四、预防与治疗(532)
第二节腹水(533)
第三节腹后壁及腹腔内出血(534)
第四节肝脏损害(536)
第五节消化吸收功能障碍(538)
第六节急性胰腺炎(540)
第七节腹腔感染(542)
第八节肠道感染(547)
第九节消化系统其他并发症(549)
第三十九章心血管并发症(550)
第一节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550)
第二节临床表现(551)
第三节心电图表现(552)
第四节窦性心动过缓(552)
第五节心肌炎(553)
第六节心脏损害(553)
第七节左心功能障碍(554)
第八节心肌梗死(555)
第九节其他并发症(558)
第四十章神经系统并发症(560)
第一节发生机制及病理改变(560
)
第二节发病概况(562)
第三节脑水肿(562)
一、发生机制(563)
二、病理变化(564)
三、临床表现(564)
四、预防与治疗(568)
第四节癫痫样抽搐(570)
一、原因(570)
二、临床表现(572)
三、预防(575)
四、治疗(575)
第五节脑出血(576)
一、发生原因(577)
二、临床表现(577)
三、不同部位脑出血的临床特点(579)
四、诊断(582)
五、治疗(583)
第六节急性脑功能衰竭——脑疝形成(584
)
第七节脑炎或脑膜脑炎(588)
第八节视力障碍(589)
第九节高血压性脑病(590)
第十节脑神经损害(592)
第十一节其他神经系统损害(594)
第十二节高钠性高渗性昏迷(594)
第十三节低钠性低渗性昏迷(596)
第四十一章泌尿系统并发症(598)
第一节肾脏破裂(598)
一、发生机制(598)
二、诱因(599)
三、临床表现(600)
四、实验室检查(600)
五、诊断(601)
六、治疗(601)
七、病例介绍(602)
第二节排尿障碍(603)
第四十二章内分泌系统并发症(604)
第一节高糖性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604
)
第二节低糖性低渗性昏迷(607)
第三节垂体功能障碍(608)
第四十三章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613)
第一节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生机制(613
)第二节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6
14
)
第三节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诊断(616
)
第四节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详细介绍:该书是一本关于流行性出血热诊断和治疗的专著。全书共分6篇
,43章,80余万字,介绍了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并详细讲述了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改
变、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措施。收入了大量临床资料,融入了作者40年来的临床经验、体会
和教训。书中内容科学详尽,语言通俗易懂,密切联系临床实践,
实用性强,是内科医生,
尤其传染科医生临床工作的重要参考书。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