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详见于《内经》,医圣张仲景阐明汤液,仍兼及刺法,散见于《伤寒杂病论》中。孙真人著《千金方》,亦针药兼重,记载有存,斑斑可考。后世著书立说者,不乏良医,但多详于汤剂,而针灸多从缺略。良以
技术玄妙,难索真传,而传人尤不易得。间有回春妙手,针起膏肓,又或秘而不宣,往往技随身没,如《广陵散》之竟成绝响。此
针灸学所以得真传者凤毛麟角耳。
先外祖父赵熙,字缉庵,号遁仙(1877—1938年),为三晋名医硕儒,工书能文,平生服膺儒术,博学多识,悲天悯人,得家传针灸之秘诀,以针灸名于时,奏效如神。至其救人救世之隐衷,则最仰慕孙真人,傅青主之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而志节亦相仿佛,皆慨叹民族孱弱,外侮欺凌,忠义勃发,常蟠结郁积于胸中,又不能伸其攘夷之夙志,于是旷怀高蹈,绝世欲,却徵聘,决不肯屈节辱身,惟寄托医业以避世,此并非以医鸣也。其用意所在,为国为民强身健体,即隐以复兴中华为己任,此先贤秘密之苦心,非浅人所能窥测者。其以金针度世,精研医理,尝谓:“上古疗疾,始而祈祷,而祝由,而针砭,至神农尝百草,乃有
药物,故《内经》首《灵枢》于《素问》,诚以针灸一道,治疾较捷,非深明十二经脉之流注标本经络,何能知气之升降出入,合天地之化育,运行不息哉?”于是竭毕生之心力于针灸,家传师授,益友观摩,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针灸受到摧残之时,著成《针灸传真》八卷,出版于代县亨利石印局,仅印数百册石印本,风行遐迩。其继承经典
理论,唯恐失传,故曰“传真”。该书体例谨严,取材渊博,取穴精当,功效确实,时人折服,为清末民初第一部针灸学巨著,在针灸界享誉甚高,因印数很少,至今已行将绝版。
先外公视术非一家私产,对于世医死持“传媳不传女”之说,深表厌弃,特传授其子女。不幸国难骤起,倭寇侵扰,三晋沦陷,其不愿受日伪军胁迫,悲愤成疾,抱恨以殁,痛何如之!临终遗言,命其女赵玉青(彩蓝)整理遗著。
先母赵玉青(1918—1988年)孝女也,其幼承庭训,长继衣钵,从小随父学文习医,精通文学、史学、哲学和
中医经典理论,针药并用,医儒兼备,不为良相,却成良医矣。
1938年先母奉其父遗命,虽身处国难,犹能负父书,间关远行,寝食弗忘,避冠离乡,保存勿失,历经艰险,携其弟、妹从山西逃难至西安,悯人之疾苦,慨药物之缺乏,遂提倡针灸,以昭其先严遗志。时遇陕西名医黄竹斋举办省中医
考试,先母考第一名,其弟赵继周(培业)考第二名,黄老接见前三名时,始知先母是其至友世交赵缉庵先生之女,便收为徒弟。
1943年先母在西安创办了妇孺诊疗所、抗战家属义务诊疗所,救治了大批难民和抗属,同时发起“中华针灸
医学妇女研究会”,义务传播针灸,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忱。因父书繁重,不便初学,撷其菁华,参以己见,著成《针灸传真精义》二卷,以浅近文字阐明针灸学之精义,不惟家学之薪传,可作医宗之宝鉴。
1945年先母被中央国医馆董事长焦易堂先生聘为西京国粹中医总院主任医师,救济灾危,寿世寿民。
1948年先母被北平名医施今墨聘为华北国医学院教授,《针灸传真精义》亦为当时
教材。
解放后,先母考入
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考取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发的“卫生部中医师证书”,毕业分配在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医研究所工作,研究医学史和针灸学。1955年奉调筹建中医研究院,是
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的元老之一,先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
医院、西苑医院、医史研究所、针灸研究所从事
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先母家学渊源,治学严谨,其治事之勤,有如其治学之初,仍靡寒靡暑,鸡鸣则起,黄卷青灯,困心衡虑,虚怀好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勇敢有为,而随时随地,手到病除,立起沉疴者,盖指不胜屈,在医疗、教学、科研诸方面均有很深造诣,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著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自己忍饥工作,却把定量供应的食品送给空腹来针灸的病人,以免晕针,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深受群众爱戴,自己却积劳成疾,仍抱病工作和学习,为中医事业呕心沥血。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委员、北京
中医学会针灸委员会委员、中医杂志编辑部委员、北京市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科普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代表,受到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的接见。
十年浩劫,先母遭受政治迫害,在恶境和病痛双重折磨下,身心
健康备受摧残,数次死而复生。笔者亦被残酷株连迫害,大难不死。家被打砸抢抄,大部心血
资料等均被毁,家传金针、麝香至今不知下落。洗劫之余,残余资料,本书聊撮数端,略见治验,仍可见先母幼承家学、济世活人的记载。
落实政策后,先母以超人的顽强毅力,忍受着癌痛的折磨,于1986年整理出版了其父遗稿《针灸要诀与
按摩十法》一书。1989年该书被中国科协评为“中国优秀科技图书”,收入《中国优秀科技图书要览》一书。读其书,如见其人,其书可传,其人更可传。是书一出,庶针灸之学不视为私人之珍秘,可用为普世之慈航。方今医业发达,科目繁多,得此更灿然大备。父作子述,先外公及先母救人济世之功得以不朽。母亲在生命最后阶段,仍忍痛著书,书稿未完,病情恶化。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赍志长逝,良堪痛悼!遗嘱命吾完成未竟事业。
吾自幼受母亲教诲,每值忧患困苦,母亲奋然勉励:“经一番挫折,长一番精神,种种危难,是吾人上进之阶梯。由刻苦中锻炼出来,方是有用的人。真血泪要流洒在笔墨间,认识人要在历史上认识。创造自己之史实,方不愧万物之灵的人。”吾辈对东方传统文化有保存、整理、发扬、创造之责任,以“勤”、“恒”二字贯彻始终,自然有成。服膺母言,力行不怠,汇通中西,取人之长,弥己之短,愿竭驽钝,笃志苦学,于母亲大故之后,挥泪泼墨,为先人存其医术,传其术于后世,并使后人明其心迹,一以纪念先母,一以弘扬国粹,使行将绝版的家传珍籍重放光芒,以《针灸传真》和《针灸传真精义》为蓝本,合并分类重编,加注标点符号,引证经典出处,又增添了中医、针灸、按摩、点穴、武术、太极拳、太极内功等新的内容。
书分八卷,一至四卷为《针灸传真》和《针灸传真精义》部分的内容,集祖传家学之心得经验,其中所列进针法、退针法、循切法、迎随法等皆与市医针法不同,与其他针灸诸书所载亦多异。第五卷“按摩点穴暨太极内功”为本人增添内容。第六卷“《内经》刺法”,原著者于《内经》发明刺法处,无不广泛搜罗,并详加注释。第七卷“考证穴法、经穴图表”辨经络、绘图形,说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位置、主治,更正他书之讹误。第八卷“针灸验案”,可见其妙手回春之精湛医术。
本书集古代针灸精华与赵氏一家三代祖传绝技于一炉,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结晶,是对针灸按摩真谛的高度总结,为从事针灸专业的学者、
临床医生及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望同道指正。
本书承蒙卫生部原副部长兼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原局长胡熙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身荣誉主席王雪苔、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程莘农院士、李传杰教授和西苑医院叶成亮主任医师的支持、审阅,为之题词、作序,特请老美术家张一忱照原图重新绘图,在此一并特表谢忱。北京朝阳医院副主任医师李雯等友人协助编写,值此致谢。
赵寿毛
2007年元月
--------------------------------------------------------------------------------
第一卷针灸真传概论
一、论滥传针灸之罪
二、针灸之源流
三、针灸功效之新旧学说
四、针灸之体用
五、辨证认病
六、辨经认穴
七、六经气血多少不同
八、气血与四时节气及日月天光之关系
九、用针要识营气流注法
十、五脏合五行,各按时日生克以行补泻
十一、针病宜识标本先后法
十二、论针灸编成诗歌多乖圣意
十三、论针药并用
十四、重病宜多针灸
十五、审证用针
十六、针灸与
生理学、
解剖学之关系
十七、用针之时注意要点
十八、针式总论及图解
十九、进退针手势图解
二十、针刺方向图解
第二卷针灸真传针法
第一章针具
一、针之种类
二、制针
三、修针
四、藏针
五、审针
六、换针
七、消针毒
八、消毒种类
第二章针刺手法
一、取寸法
二、针前切法
三、进针姿势
四、进针手势图
五、进针法
六、循法
七、论左手食指、中指按穴及大指必抵右手心之理
八、进针后补泻法
九、补法九诀
十、泻法十诀
十一、平补平泻四手诀
十二、退针法
十三、住痛法十一手诀
十四、出血针减痛四手诀
十五、刺头上五行各穴出血之经验
十六、刺手足十二井穴及臂腿舌鼻牙床出血之效验
十七、刺穴浅深不必拘泥《铜人》、《素注》之分寸
十八、气血补泻论
十九、救滞针法
二十、救折针法
二十一、论毫针之利益
二十二、问毫针细如毛发,何以能泻实补虚
二十三、邪气、谷气之区别
二十四、论《神应经》补泻法
二十五、补泻左右迎随论
二十六、补泻九六次数论
二十七、从卫取气、从营置气解
二十八、论进针后施行手法,病者形态感觉不同
二十九、辟市医行针之谬
三十、论同病同穴同针法而有无效验或迟速之分
三十一、辟他书男女阴阳补泻不同说
第三卷针灸真传灸法
一、论中国灸法起源及历代传为治病之要诀
二、灸之种类
三、制艾
四、装艾
五、搓艾炷
六、艾炷大小
七、燃艾
八、隔物灸不如着肉灸
九、已刺、未刺皆可灸
十、三里灸
十一、“太乙灸”药条的
制造 第四卷针灸真传治症
第五卷按摩点穴暨太极内功
第六卷针灸真传《内经》刺法
赵缉庵原序
针灸真传《内经》刺法凡例
第一章经脉
第二章刺法
第七卷考证穴法经穴图表
经穴图表序
第八卷针灸验案
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