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分类
带您走进《备急千金要方》
(图片仅供参考)

查看付款方式  了解购物流程

带您走进《备急千金要方》

编    号: 250751
著 作 者: 焦振廉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书    号: 9787509118658
出版日期: 2008-6-1
市 场 价: ¥24 元
书 店 价: ¥21.6 元
立即节省: ¥2.4 元
人    气: 

带您走进《备急千金要方》   带您走进《备急千金要方》
咨询电话:029-62602241
/62602242/62602243 转
8000/8001/8002/8003/8004
到款传真:029-82086768
团购批发:029-86698115

支付方式:
支付宝担保交易
在线支付
其他支付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对孙思邈与《备急千金要方》的编撰、流传与版本、结构层次、内容序列、著作性质、资料来源、儒学蕴涵、道家与道教色彩等进行了概括叙述,并详细介绍了《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生命学、中医疾病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感病学、中医急救医学、本草学、针灸学、养生学、中医医案学、医学伦理学的贡献。全书视角独特,写作队伍权威性强,适合中医院校师生和中医从业人员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一、孙思邈的生平事迹
二、孙思邈的历史身份
三、孙思邈的哲学思想
四、孙思邈的医学著作
五、孙思邈的医学思想
六、《备急千金要方》的编撰
七、《备急千金要方》的流传与版本
八、《备急千金要方》的结构层次
九、《备急千金要方》的内容序列
十、《备急千金要方》的著作性质
十一、《备急千金要方》的资料来源
十二、《备急千金要方》的时代坐标
十三《备急千金要方》的儒学蕴涵
十四、《备急千金要方》的道家与道教色彩
十五、《备急千金要方》的佛教印记
十六、《备急千金要方》的历史研究
十七、《备急千金要方》的医论
十八、《备急千金要方》的药方
十九、《备急千金要方》的针灸方
二十、《备急千金要方》的禁咒方
二十一、《备急千金要方》的文字
二十二、《备急千金要方》的语言
二十三、《备急千金要方》的识读
二十四、《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生命学的贡献
二十五、《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疾病学的贡献
二十六、《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二十七、《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内科学的贡献
二十八、《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外科学的贡献
二十九、《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妇产科学的贡献
三十、《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儿科学的贡献
三十一、《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外感病学的贡献
三十二、《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急救医学的贡献
三十三、《备急千金要方》对本草学的贡献
三十四、《备急千金要方》对针灸学的贡献
三十五、《备急千金要方》对养生学的贡献
三十六、《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医案学的贡献
三十七、《备急千金要方》对医学伦理学的贡献


  
中医学博大精深,犹如浩瀚的大海。几千年来,数以万计的经典著作和临床实践所创造的丰富经验成为这一大海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中医古籍数量之多,汗牛充栋。有资料说,现存于世的在3万种上下。它们不仅为中华民族的防病健身、繁衍昌盛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得以生命永驻。
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几乎都形成过自己独有的医学体系,为各自民族的进步做出过贡献。历史发展的长河是波浪翻滚的,有不少民族医学经不起大浪淘沙式的洗礼,已悄悄泯灭了。中医学的生命力,最主要的表现在其学术的科学性的本质和其有效的传承手段上。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备急千金要方》到《本草纲目》、从金元四大家到近代医家,众多的中医典籍、无数的名医名家创造和记录了这一历史进程、支撑着中医学术的无际穹窿。其中形成的中医学在立论上的“天人相应”和多向思维,在理论上的整体观念和脏象学说,在治疗上的辨证论治和达变思想,在养生上的扶正祛邪和贵人观念,既显露了中医学的学术特色,又构成了中医学的学术精髓。
长期的实践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医学术的发展离不开读书、临证、师承这三大要素。读书,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学和自学,是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学术的重要途径,是从源头上说的;临证,是中医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体验中医、运用中医学知识实现医学最终目的的基本方式,是从手段上说的;师承,是按照中医自身规律总结出的经验,是传承中医、发展中医学术的学科特色,是从方法上说的。如果从中医学术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这三大要素,它们既是带有战略性的,也是具有战术性的,重之又重,不可偏废。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继承不好就发展不好。只有从源头上做好继承,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继承到发展、从发展到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也有突变,但其本质上仍是渐进的结果。应当看到的是,这种循序渐进的继承是滚动式向前的,其中不仅孕育、包含着发展和创新,而且也不时发生,进行着发展和创新。出于多种复杂的因素,近些年来中医人员的书读得越来越少,特别是经典著作学得越来越少,以外语挤兑乃至取代中医经典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份来自权威部门的调查说,目前中医临床高级人才在工作之余每周阅读中医书籍的时间平均为5小时,每天不足1小时;中医临床人员每月进行个人总结分析的平均病例数多为5~10例,其中5例以下占406%,10例以上占14%。高级人才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情况尚且如此,一般中医人员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读书少、悟性低、知识存量减少、临床疗效降低已经成为制约......
更多介绍

其他说明
印张9.875
字数182
页数296
开本大32开
版次1

第一发货地
陕西西安

相关书籍
用户评论共0 条
用户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