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分类
带您走进中医古籍丛书
(图片仅供参考)

查看付款方式  了解购物流程

带您走进中医古籍丛书

编    号: 231948
著 作 者: 刘平刘理想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书    号: 9787509118924
出版日期: 2008-7-1
市 场 价: ¥21 元
书 店 价: ¥18.9 元
立即节省: ¥2.1 元
人    气: 

带您走进中医古籍丛书   带您走进中医古籍丛书
咨询电话:029-62602241
/62602242/62602243 转
8000/8001/8002/8003/8004
到款传真:029-82086768
团购批发:029-86698115

支付方式:
支付宝担保交易
在线支付
其他支付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概括叙述了《温疫论》刊行的背景和中医疫病学的发展,着重介绍了其主要学术思想,即瘟疫的病因、辨证、治则、治法、治验和邪伏膜原证的禁忌,并从十个方面全面总结了《温疫论》的主要成就。作者在后人的传承和发扬中结合现代疾病,阐述了《温疫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言简意赅地介绍了与其他疫病学的关系和影响并选重点篇章做了导读。全书对《温疫论》认识深刻,语言精练且通俗易懂,适合广大中医药从业人员、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第1章《温疫论》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一、吴有性与《温疫论》
二、疫病含义与范围
三、《温疫论》刊行之前的中医疫病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疫病认识的起源阶段(公元前475-前
221年春秋战国时期)
(二)中医疫病在诊疗上的发展阶段(公元前206-
公元960年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三)中医疫病学发展的低潮期(公元960-1127年
北宋时期)
(四)中医疫病学理法的变革阶段(公元1127-
1368年南宋、金、元时期)
(五)中医疫病学理法的成熟和独立分科阶段(公元
1368-1644年明代时期)
第2章《温疫论》的主要学术思想
一、瘟疫的病因
(一)杂气的性质
(二)杂气的特异性
(三)杂气的偏中性
二、瘟疫的辨证
(一)瘟疫的传染途径
(二)瘟疫的侵入部位
(三)瘟疫的临床表现、传变与转归
(四)伤寒与瘟疫之辨别
(五)强调体质因素在瘟疫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中的重要性
三、《温疫论》的治则
(一)以通行为治
(二)汗吐下引邪外出
(三)法不尽善,设想专病专药
四、《温疫论》的治法
(一)下法的应用
(二)“截断扭转”的治法
(三)发汗
五、治疗经验
(一)瘟疫初起,疏利膜原
(二)邪入胃腑,下不嫌早
(三)治疫经验
六、邪伏膜原证的禁忌
第3章《温疫论》的主要成就
一、阐明“温疫”概念
二、创立新的病因学说——杂气病原学说
三、认识“戾气”的特异性
四、创立新的病机学说——膜原学说
(一)膜原的概念与部位
(二)膜原的生理病理
(三)病在膜原的病机特点
(四)病在膜原的治疗法则
五、总结瘟疫侵犯途径、传染方式和流行特点
六、创立新的病理学——九传学说
七、《温疫论》的温病传染观
(一)温病即传染病
(二)传染概念的确立
(三)传染之源在于疠气
八、《温疫论》对瘟疫流行病学的认识
(一)对病原体的认识
(二)瘟疫感染谱
(三)对传染源的认识
(四)传播途径
(五)人群易感性
(六)对疫源地及流行过程认识
九、《温疫论》的“主客交”学说
十、《温疫论》中的方法论
(一)缜密观察,静心穷理,格所感之气
(二)深入比较,询谋异同,开一代学风
(三)取象比类,启迪思维,阐学术奥义
(四)提出假说,独树一帜,架寒温桥梁
第4章当代临床对《温疫论》的传承和发扬
一、膜原学说的拓展应用
二、《温疫论》“主客交”理论学说的应用
三、《温疫论》在非典治疗中的现实意义
(一)驱邪为第一要义,贵乎早,贵乎彻底
(二)开达膜原为首选,达原饮为基础
(三)灵活应用下法,合理使用大黄
四、《温疫论》对重症肝炎治疗的启迪
(一)强调攻下逐邪的作用
(二)提出凉血活血的治法
(三)重视顾护胃气的作用
五、《温疫论》对暑温治疗的指导意义
(一)暑热在气
(二)暑热夹湿
(三)暑伤心肾
(四)暑热抽搐
六、《温疫论》的“杂气”致病与人禽流感的防治
第5章《温疫论》的版本流传及以后的其他疫病学
(温病学)著作选介
一、《温疫论》版本流传演变情况
二、《温疫论》以后的其他疫病学(温病学)著作选介

第6章《温疫论》原文及部分重点篇章导读
一、上卷
二、下卷
附录元明清三代防治瘟疫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医学博大精深,犹如浩瀚的大海。寻根求源,数以万计的经典著作和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所创造的丰富经验成为这一大海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中医古籍数量之多,汗牛充栋,有资料说,现存于世的中医文献约3万种。它们不仅对中华民族的防病健身、繁衍昌盛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得以生命永驻。
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几乎都形成过自己独有的医学体系,为各自民族的进步做出过贡献。有不少民族医学经不起大浪淘沙式的洗礼,已悄悄泯灭了。中医学的生命力,最主要表现在其学术的科学性的本质和其有效的传承手段上。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千金要方》到《本草纲目》、从金元四大家到近代医家,众多的中医典籍、无数的名医名家记录和创造了这一历史进程,支撑着中医学术的无际苍穹。中医学在......
更多介绍

其他说明
印张7.5
字数135
页数220
开本大32开
版次1

第一发货地
陕西西安

相关书籍
用户评论共0 条
用户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