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分类
中医病机新论
(图片仅供参考)

查看付款方式  了解购物流程

中医病机新论

编    号: 368894
著 作 者: 于智敏、卢红蓉、赵凯维、于素敏著
出 版 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书    号: 9787122108500
出版日期: 2011-8-1
市 场 价: ¥49 元
书 店 价: ¥46.6 元
立即节省: ¥2.5 元
人    气: 

中医病机新论   中医病机新论
咨询电话:029-62602241
/62602242/62602243 转
8000/8001/8002/8003/8004
到款传真:029-82086768
团购批发:029-86698115

支付方式:
支付宝担保交易
在线支付
其他支付方式

内容简介

病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病机概念的诠释、内涵的解析,病机理论框架的构建,病机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衔接等,都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本书对古今文献有关病机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梳理了中医病机理论发展脉络,对病机概念进行了现代诠释,系统总结了中医病机理论特点、病机特点,并提出许多创新性的见解;为病机的把握及为临床疑难病的攻克提供新的突破口。
本书既可作为中医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中医专业学生、科研及临床人员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的参考书。病机理论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对“病机”的阐发丰富精彩,其病机理论具有纲领性、原则性价值,具体病机理论丰富具体,理、法严谨,相应的针灸方药详略得当,要言不繁,给后人留下无限发挥空间。由于《黄帝内经》中病机理论纲领性较强,后人理解《黄帝内经》理论时不能完全还原古人的思维模式,因而在理解和运用《黄帝内经》病机理论时堂奥难窥,仁智并存。
《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病机理论多有发挥,使其内涵不断扩大,其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意义与价值日益凸显,使中医学术的发展传承有序,创新昭然。随着西学东渐,现代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之于中医影响日深,病机的本体呈弱化趋势,甚至趋向病理学,自身的特色优势及核心内涵几被忽略。加之现代医学多从微观角度,采用分析还原法研究疾病的病理机制,忽视对病机理论的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使得中医病机理论发展缓慢。因此,有必要对病机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对病机概念进行现代诠释,结合现代临床对中医的要求系统整理病机理论内容,重新诠释中医病机理论。
鉴于病机理论其言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浅尝者不能望津,浮躁者难以涉猎。作者积数年之功对病机进行现代诠释,以期探隐索赜求其本,开示悟入质其疑,本着“理解、解释、应用”原则,结合临床总结提炼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原理及规律,以期由博返约,突显中医病机理论的地位、作用与应用价值,使之更符合临床实际需要,从而提高病机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书是在诸多病机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升华,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运用“因名则实,昭彰义理”的语言学、“辨析词义,贯通医理”的考据学方法分析病机的构词、考证病机含义;遵循诠释学“客体自律性、整体性、
理解的现实性及意义的和谐性”原则对病机内涵进行诠解,提出了“辨证机、调气机、开枢机、启神机、焕生机”的全新病机内涵,使抽象的病机概念变得明确、清晰,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层面,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体现了中医学是健康医学而非单纯疾病医学的学科特征,更利于现代中医临床对病机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本书以《黄帝内经》病机理论为切入点,解读了病机的基本属性特征,提出病机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疾病的根源,是隐藏在种种复杂的临床表象之下的。相对具体临床症状而言,是较抽象的,是综合四诊资料通过医者思维加工的产物,作为“病机”本身而言,是有其特有属性的。本书中作者揭开“病机”的层层面纱,将病机的种种属性逐一展示,以利于更好地认识病机。病机的属性特征是针对“病机”本身这一抽象事物而言的,但具体到病机理论,则有其形成的文化基础,有其特有的表述方式及思维模式,在本书中作者对此也进行了较透彻的阐发,较全面地概括了病机理论的整体特点。至于中医病机理论纲要,历来是病机理论研究者研究的重点,本书的病机理论纲要提纲挈领,简要明了,倘能从临床角度去思考,庶几可以“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与以往中医病机著作的撰写不同,无论是内容上还是体例上,本书始终都围绕着中医病机的概念、理论及临床展开论述,较少或者说没有重复罗列目前的病机知识,主要内容都是独立研究思考的产物,因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书提出病机蕴含证机标本、气机升降、枢机开阖、神机得失及生机有无,这应该是中医病机概念的内涵;中医治疗当遵循“辨证机、调气机、开枢机、启神机、焕生机”的病机辨识步骤与要素,层层展开,逐步递进,这是中医辨病机的思维模式。要言之,中医辨证重在辨病机,治疗重在调气机、开枢机,目的在于启神机、焕生机,这应是临床诊疗的核心。此外,本书还提出病机理论具有人文医学相互渗透;以证论机,动态客观;揆度奇恒,以象测机;注重功能,兼顾形质等特点的新观点。同时指出病机具有同一性与差异性、复杂性与客观性、隐匿性与预知性、专一性与顺序性等属性,是临床辨识病机必须注意的。
总之,本书对病机理论内涵以及理论框架的阐发,体现了中医病机理论的系统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只有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密切联系,才能深化中医病机理论,才具有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本书不仅为中医初学者提供了清晰的病机理论发展脉络,更
为掌握中医病机理论提供了简要明了的基础知识,也为中医资深人士重新认识中医病机理论开拓了一个新视角。此书可以作为中医业外人士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中医在校学生、中医教师、研究人员、临床工作者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的参考书。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诸多同仁的大力支持,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的热心帮助,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衷心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潘桂娟研究员。潘所长十分关注中医病机理论研究进展,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并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
衷心感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教授对后学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您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使本书增色生辉。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和读者多多指教。
作者
2011年2月第一章病机理论发展沿革
第一节先秦前汉时期——病机理论奠定时期/1
一、诸子百家中的病机理论萌芽/1
二、《黄帝内经》奠定病机理论基础/3
三、《难经》邪气五脏分属论/10
第二节东汉、魏晋南北朝——病机理论发展期/11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发展六经病机/11
二、《中藏经》阐发阴阳病机和毒病机/11
三、《脉经》结合脉象发展脏腑病机/13
第三节隋唐宋时期——病机理论形成期/13
一、《诸病源候论》集病机之大成/13
二、王冰阐发阴阳病机/14
三、孙思邈发展脏腑实热虚寒病机/14
四、《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深化脏腑病机/15
五、钱乙阐发“五脏各有所主”病机说/15
第四节金元时期——病机理论争鸣期/16
一、刘完素发挥脏腑六气病机/16
二、张元素发展脏腑病机/16
三、李杲提出“脾胃内伤”病机论/17
四、朱丹溪发挥相火病机论,创“六郁”之说/17
第五节明清时期——病机理论完善期/18
一、龚廷贤“气为主”的气血病机论/19
二、张景岳开创阴阳精气与命门病机说/19
三、《病机汇论》与虚损病机/20
四、《理虚元鉴》与虚劳病机/20
五、吴又可提出“邪伏膜原”病机/21
六、叶天士温热病机与杂病病机/22
七、薛雪辨析湿热病机/23
八、徐灵胎探讨亡阴亡阳病机/23
九、王清任与“气虚致瘀”病机/24
十、王旭高与肝病病机/24
十一、张锡纯的“大气下陷”病机/25
第二章病机理论研究现状回顾
一、病机概念研究/27
二、病机分类研究/28
三、对病机层次结构与组成要素的认识/29
四、《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研究/29
五、病机、证及证候关系研究/30
六、病机与辨证论治/30
七、病机与中医理论创新/31
第三章
中医“病机”研究存在问题分析一、病机为机理/34
二、病机概念的普适性不足/35
三、病机概念有明显的病理生理学痕迹/35
四、“病机”≠“病+机”/35
五、病机分类及层次划分不统一/36
六、病机与辨证的关系待明确/36
七、中医病机的重要地位并未彰显/37
八、中医病机理论研究设想/38
第四章
“病”、“机”的含义及中医疾病观一、“病”的含义/41
二、“机”的含义/42
三、中医的疾病观/43
第五章病机概念诠释
第一节病机含义考察/45
一、病机指病本/46
二、病机指病因/46
三、病机指病位/47
四、病机反映证候属性,或特指某些具体的病证/48
五、病机可指病势顺逆,还可指疾病的发生演变过程/48
六、其他含义/49
第二节病机层次划分和三要素/50
一、病机层次划分三大要素/50
二、病机概念定义三大要素/51
第三节病机概念诠解/52
一、四诊合参的目的在于剖析病机/52
二、证候为象,病机为本/53
三、治病求本必须详审病机/54
四、方证相应的目的在于切中病机/55
第六章病机理论内涵探讨
一、病机蕴含证候标本/57
二、病机反映气机的升降/58
三、病机体现枢机的开阖/58
四、诊察病机以明神机得失/59
五、审查病机以判断生机有无/60
第七章病机理论特点
一、人文医学,相互渗透/61
二、以证论机,动态客观/64
三、揆度奇恒,以象测机/65
四、注重功能,兼顾形质/66
第八章病机钩玄
一、病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69
二、病机的复杂性与客观性/70
三、病机的隐匿性与预知性/70
四、病机的专一性与顺序性/71
第九章病机理论纲要
第一节阴阳不和/73
第二节气虚和气机失和/75
第三节精失封藏,精夺则虚/77
第四节血失和利/78
第五节津失布扬,津液不濡/79
第六节神失守位,神转不回/80
第七节六气不相得则病/82
第八节逆时则病/83
第九节得守者生,失守者死/84
第十节腑失传化,虚实紊乱/88
第十一节其他/90
一、脉道不通,气血不和/90
二、发之不节,生乃不固/92
三、五脏不和,七窍不通/94
四、常中有变,变中有常/94
第十章
历代脏腑病机的发展第一节《黄帝内经》脏腑病机/97
第二节《难经》脏腑病机/102
第三节《伤寒杂病论》脏腑病机/104
第四节《脉经》脏腑病机/105
第五节《中藏经》脏腑病机/106
第六节《千金方》脏腑病机/109
第七节《小儿药证直诀》脏腑病机/110
第八节《素问玄机原病式》与脏腑病机/114
第九节《脏腑寒热虚实用药式》脏腑病机/117
第十节《脾胃论》脏腑病机/120
第十一节《景岳全书》脏腑病机/122
第十二节《临证指南医案》脏腑病机/124
第十一章病机辨识的步骤与要素
一、辨证机标本,分疾病主次/127
二、辨气机升降,明邪正虚实/128
三、辨枢机开阖,审疾病进退/129
四、辨神机旺衰,察预后顺逆/130
五、辨生机有无,断死生之分/131
第十二章中医病机入门
第一节病机要览/133
第二节病机约论/135
第三节病机撮要/136
第四节病机切用/139
第十三章辨证施治举隅
第一节辨证机标本之病例举例/159
第二节辨神机旺衰之病例举例/161
第三节辨枢机开阖之病例举例/163
第四节辨生机有无之病例举例/164
第五节辨气机升降之病例举例/166本书既可作为中医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中医专业学生、科研及临床人员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的参考书。

更多介绍

其他说明
科技图书||医药卫生|中医
978-7-122-10850-0开本:16装帧:精版次:1版1次页数:245页

第一发货地
北京朝阳区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