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分类
中医养生经
(图片仅供参考)

查看付款方式  了解购物流程

中医养生经

编    号: 302719
著 作 者: 孙丰雷
出 版 社: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书    号: 9787533153274
出版日期: 2009-8-1
市 场 价: ¥26 元
书 店 价: ¥24.7 元
立即节省: ¥1.3 元
人    气: 

中医养生经   中医养生经
咨询电话:029-62602241
/62602242/62602243 转
8000/8001/8002/8003/8004
到款传真:029-82086768
团购批发:029-86698115

支付方式:
支付宝担保交易
在线支付
其他支付方式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专家精选内容:
  中医的历史及中医文化、中药针灸等基本知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主要方法和多位名家的养生经验;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亚健康的中医防治以及四季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各种常见疾病的养生起居、饮食调养、常见验方和针灸推拿方法。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妙的药方是养生。
  向“补”要健康懂药补的人,要擅于从食物中寻佳品;擅食补的人,要学会从药物中觅良方。
内容简介:
养生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的一大特长。中医有系统的养生理论,有具体的养生方法,且贴近生活,简单可行。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在数千年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总结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中医书籍汗牛充栋,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提炼其精华,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中医养生的精髓。我们认为其精华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其养生理念,二是其养生方法。理解并接受中医的养生理念,在养生的方向上就不会有大的偏差;学习中医的养生方法,则能真正学以致用。中医的养生理念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讲究天人响应、三因制宜、形神兼备、动静结合。中医将养生的具体实践融合到生活的诸多细节当中,注重在日常的生活起居、饮食运动、待人接物中修心养德,提高体质。
本书用浅显的语言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知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亚健康的调理以及常见疾病的中医调养等。

作者简介
孙丰雷,汉族,山东陵县人。1986年考入山东中医学院少年班。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工作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兼任山东中医药学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山东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山东医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编写了《广东养生酒》、《望舌识病养生》、《察颜观色话养生》等医学科普书籍。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各种内科疾病及其并发症、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病症。


--------------------------------------------------------------------------------

目录:
认识中医
什么是中医
关于民族医学
 替代医学
 中医如何诊断疾病
 中医的健康与疾病观
 中医的两大特点
 岐伯与黄帝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大医精诚
 金元四大家
 火神派
 眼科名医张皆春
 叶天士与薛生白
 孟河医派
 苏轼与中医
 余云岫与废医存药
 毛泽东与中西医结合
 中医少年班
 中医界的院士
 中西医结合界的院士
 杏林
 悬壶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认识中药
 中药与毒药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中药也有副作用
 地道药材
 中药的四气与五味
 单味药与复方
 偏方能治大病吗
 中药的煎煮方法
 广东凉茶
 中药与西药
 黄连素与青蒿素
 同仁堂
认识针灸
 看不见的河流——经络
 经络现象
 经络的本质是什么
 砭石治病
 什么叫针灸
 穴位的定位方法
 针刺的工具——毫针
 毫针的进针法
 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行针的基本手法
 什么是灸法
 灸法的基本操作
 按揉穴位的要点
 针灸铜人
 针刺麻醉
 针灸院士石学敏
 耳朵不大穴位多
 耳穴的适应症广
 如何使用耳穴治病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
名家养生
 孙思邈注重饮食
 华佗与五禽戏
 陶弘景注重服用丹药
 曾国藩善于养生
 季羡林的养生经验
 姜昆的“一二三四五”健身法
未病先防
 未病与治未病
 上医医未病之病
 张仲景与王粲
 扶正与驱邪
 扁鹊见齐桓公
 愈后防复
 合理膳食,以防食复
 劳逸适度,以防劳复
 调节情志,以防病情反复
 什么是健康
 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疾病
 什么是亚健康
 亚健康的分类
 为什么会出现亚健康
 亚健康的严重危害
 如何防治亚健康
 中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
 中医对亚健康病因的认识
 亚健康的中医治疗
 养生先养神
 莫要恼与别生气
 如何根据中医理论调配食物
 进餐不宜过饱,饮食应有节制
 三因制宜择饮食
 太极拳
四季养生
 春季养生要点
 夏季养生要点
 秋季养生要点
 冬季养生要点
已病防变
内科疾病
  感冒
  流行性感冒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肺炎
  肺气肿
  肺结核
  动脉硬化症
  冠心病
  高血压病
  神经衰弱
  中风
  慢性胃炎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下垂
  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胆囊炎和胆结石
  急性肾炎
  慢性肾炎
  泌尿系结石
  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单纯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减退
  糖尿病
  痛风
  肥胖
  类风湿关节炎
  中暑
  呃逆
  便秘
  遗精
  阳痿
外科疾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痔疮
  疖、痈
  乳腺增生病
  急性乳腺炎
  慢性阑尾炎
  丹毒
皮肤科疾病
  冻疮
  痤疮
  酒渣鼻
  牛皮癣
  手足癣
  荨麻疹
  湿疹
妇科疾病
  痛经
  闭经
  功能性子宫出血
  习惯性流产
  白带异常
  卵巢囊肿
  子宫肌瘤
  不孕症
  妊娠呕吐
  妊娠水肿
  产后缺乳
  子宫脱垂
  更年期综合征
  乳腺癌
  子宫颈癌
儿科疾病
  流行性腮腺炎
  小儿腹泻
  癫痫
  蛔虫病
  暑热症
  多汗症
  遗尿
  疳积
  夜啼
五官科疾病
  急性结膜炎
  化脓性中耳炎
  复发性口腔溃疡
  慢性咽炎
  牙痛
  鼻出血
  慢性鼻炎
附录一 食品功效
附录二 常用中药
附录三 常用穴位

书摘:
认识中医
什么是中医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中医的解释为,“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几千年来,中医学一直是我国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国外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医热潮。
中国传统医学主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和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阐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运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和保健之中。
中国传统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把观察到的各种临床生理、病理现象作为客观指标来分析、研究、探讨和判断人体内各脏腑、经络的生理状况及病理变化,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使人体得到康复。中国传统医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完整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以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要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强调整体观念,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
在诊断治疗疾病时,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简单的局部对症治疗,又有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不分性质、一方一药治一病的辨病治疗方法。
治疗手段和方法丰富多彩,既有一般内服药物的内治法,又有药物外敷、熨热(热熨)、熏洗等外治法,另外还有独特的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按摩、气功等非药物疗法,还有以药膳为代表的日常食品疗法。由于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天然动、植、矿物,而非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因而毒副作用较少。
关于民族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不仅包括汉族的医学,还包括各个少数民族的医学。各个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受不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学,主要包括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朝鲜族医学、壮族医学、傣族医学、彝族医学等少数民族医药。
由于各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使得民族医药的发展现状也各不相同。有的民族医药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诊疗方法,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有的民族则只保留了少量的医药书籍,且多散落在民间,目前尚在进行系统整理之中:有的则没有文字记载,只流传了一些单方验方或简易的诊疗方法,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整理。
一些少数民族医学除了吸收汉族医学外,还吸收了其他国家的医学,由此丰富了民族医学的内容。比如,藏族医学既吸收了汉族医学,也吸收了古印度医学;蒙族医学既吸收汉、藏医学,也曾吸收了俄罗斯医学等。
替代医学
替代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也叫替代疗法,是由西方国家划定的常规西医治疗以外的补充疗法。按照西方的习惯,替代医学包括了冥想疗法、催眠疗法、顺势疗法、按摩疗法、香味疗法、维生素疗法等,传统的草药和针灸也归于其中。
20世纪70年代,一种重新起用古医学的“自然疗法”在西方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西方人开始把眼光瞄向了传统医学保留比较好的国家和民族,尤其是中国的中医中药。近年来,到中国学习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数量一直占据首位。据不完全统计,从1987年到2005年,中国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54700余名中医药人才。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建立3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培训了:36000余名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各国都十分重视替代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许多大学医学院都设立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而针灸和中医在西方医学被归入替代医学范畴,并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针灸在替代医学疗法中占第二位(23%),仅次于冥想疗法(34%),而草药疗法占12%,居第5位。
补充与替代医学将在本世纪得到很大发展,将会越来越受欢迎与重视。而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无疑是补充与替代医学中最为绚丽的瑰宝,它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必将会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如何诊断疾病
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等方面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的外部特征与内在脏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健康人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在临床中,由于舌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所以有人认为舌象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一面镜子。
闻诊是医生用耳朵来听病人的语言声息,用鼻子来嗅病人身上或者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这些对辨别病情也很有价值。
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过去得过什么病、患者病痛的部位,以及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都要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才能了解,这就是问诊。古代医生为了强调“问诊”的重要和概括“问诊”的主要内容,还编了一首“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这说明,中医看病,问诊是非常重要的。
切诊的“切”是用手触摸病人身体的意思。医生用手指在病人身上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或者按压以了解病情的变化,它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按诊就是医生手按病人的胸腹和触摸病人其他部位的诊法。切脉,平常又叫“摸脉”。全身的脉络在人体内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它四通八达,像网络一样密布全身。在心气的推动下,血液在脉管里循环周身。所以,只要人体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搏上显示出来。
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望、闻、问、切各自具有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临床中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这就是“四诊合参”。
  中医的健康与疾病观
中医对于心身健康具有独特的理解。《内经》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原文中“人之常平”,即健康无病之人。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内经》提出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此“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为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可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机体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从中可领悟中医关于健康的标准:一是人体机能活动正常,以血气运行和畅为标志;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即“志意和”;三是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即“寒温和”。概括地说,中医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心与身和谐、气与血和谐。这三条内容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基本一致。
 ……
更多介绍

其他说明
【规  格】: 16开 一册 228页
【出版日期】:2009-8

第一发货地
西安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