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序:前言
肾小球肾炎简称肾炎,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据全国泌尿系统
疾病普查协作组1981年13个省、市、自治区的“
健康人群”调查的结果,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为2.25%,而泌尿系统疾病中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却占21.63%,以14~20岁组最高。可见肾炎的诊治和预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肾炎的
诊断首先从
临床分型入手,以1977年北戴河肾炎专题座谈会、1985年南京第二次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以及1992年安徽太平由《中华
内科》杂志编委会肾病专业组级织的专题讨论会为标志,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诊断水平不断提高,确立了5个临床分型及其诊断
标准,其中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属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近20年来,随着
细胞生物学、
免疫学、
医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以及肾穿刺活检及实验室检查的不断开展,对肾炎的发病机制、
病理诊断、
影像诊断赋予了新的内涵;有关肾炎、肾功能衰竭的
治疗亦取得了新的进展。
肾炎的
中医辨证治疗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慢性肾炎为研究重点自1965年第一届全国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肾孟肾炎座谈会以来,慢性肾炎的辨证分型研究经历了由单纯强调正虚,到重视正虚与邪实两方面,进而强调以正虚为主结合邪实三个阶段,治疗方法由单纯的扶正培本,扩展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被动风胜湿诸法,治疗方式亦由单一的辨证施治,扩展到内治与外治、药疗与食疗、复方与单方相结合等,这缜多途径,多层次的综合治疗措施,大大丰富了肾炎的中医证治内容。其他如急性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以及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证治亦取得了较大进展。
汲取中
西医在肾炎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优势,确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模式,开展病理分型、客观指标检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合理使用中西
医药协同增效、减轻或避免西药毒副作用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了颇具我国特色的
中西医结合在肾炎诊疗方面的优越性。时值世纪之交,系统总结本世纪肾炎的研究成果,介绍
最新诊疗方法势在必行。
有鉴于此,我们立足临床,突出实效,掌握先进,力求精炼,编写了这部《肾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专著。全书共七章,第一章简要叙述中西医对肾的认识;第二章至第七章对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从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
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及调护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西医、中医、中廿医结合的新概念、新认识、新
技术、新标准、新思路、新经验、新方法、新成果。
本书作者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
医院和
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业务骨干为主体,在近2年的编写过程中,调研了大量的中西医文献,并进行了认真的
分析、对比和整理,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统稿阶段,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张荣春、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邱模炎和倪诚三位主编,还邀请了江苏高邮市中医院张德超主任对部分章节进了审阅。本书能够付梓承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我们的水平,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道不吝指正。作者简介:目录:目录
第一章:中西医对肾的认识
第一节:肾的结构
第二节:肾脏的生理功能
第三节:
中医学对“肾”的认识
第二章: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病因病理
第三节:临床表现
第四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治疗
第六节:预后、预防及调护
第三章: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病因病理
第三节:临床表现
第四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治疗
第六节:预后、预防及调护
第四章: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病因病理
第三节:临床表现
第四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治疗
第六节:预后、预防及调护
第五章: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病因病理
第三节:临床表现
第四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治疗
第六节:预后、预防及调护
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病因病理
第三节:临床表现
第四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治疗
第六节:预后、预防及调护
第七章:慢性肾轼能衰竭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病因病理
第三节:临床表现
第四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治疗
第六节:预后、预防及调护
附Ⅰ:透析疗法
附Ⅱ:肾移植的若干内科问题
附Ⅲ:主要参考书目详细介绍:本书从中、西两个角度对各型肾炎的发病情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及调护等内容进行系统阐述,且着重介绍了肾炎的中、西医诊新技术、新方法。该书融中、西医知识为一体,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独特性、
实用性,可供中、西医临床医师、患者及患者家属参考。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