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分类
TD-SCDMA网络部署、运营与优化实践
(图片仅供参考)

查看付款方式  了解购物流程

TD-SCDMA网络部署、运营与优化实践

编    号: 320138
著 作 者: 赵绍刚
出 版 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书    号: 9787121104466
出版日期: 2010-3-1
市 场 价: ¥59 元
书 店 价: ¥53.1 元
立即节省: ¥5.9 元
人    气: 

TD-SCDMA网络部署、运营与优化实践   TD-SCDMA网络部署、运营与优化实践   TD-SCDMA网络部署、运营与优化实践
咨询电话:029-62602241
/62602242/62602243 转
8000/8001/8002/8003/8004
到款传真:029-82086768
团购批发:029-86698115

支付方式:
支付宝担保交易
在线支付
其他支付方式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详细了TD-SCDMA发展与部署运营情况以及TD-SCDMA现网部署的创新策略和关键创新技术,重点介绍了TD-SCDMA现网优化实践情况;基于现网大量测试结果和案例,从工程实践角度系统地介绍了现网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无线网络的各种专题优化、无线参数优化、TD数据业务(TD-HSDPA)优化,以及网优人员非常关注的2/3G互操作优化等内容;对TD-SCDMA现网所支持的特色业务进行了细致介绍,从实际出发,重点介绍了影响用户感知的关键指标,并对TD-SCDMA的未来演进进行了说明。
图书目录
目 录
第1章 TD-SCDMA网络运营的创新机制 1
1.1 “三不”策略 1
1.1.1 “三不”策略简介 1
1.1.2 “三不”策略的关键技术 1
1.2 支持“三不”的2G/TD组网融合 7
1.2.1 背景 7
1.2.2 TD-SCDMA和2G共用核心网的技术解决方案 8
1.3 “三新”策略 14
1.3.1 “三新”策略简介 14
1.3.2 新机制——TD-GSM互操作改进方案 15
1.3.3 新测量——TD-SCDMA终端射频精度改进方案 20
参考文献 21
第2章 TD-SCDMA关键技术研究与部署策略 22
2.1 引言 22
2.2 TD-SCDMA同频干扰抑制技术 22
2.2.1 TD-SCDMA的同频干扰 22
2.2.2 TD-SCDMA初期同频干扰抑制技术 25
2.2.3 TFFR同频干扰抑制技术 27
2.2.4 基于DCA的同频干扰抑制技术 35
2.3 上行干扰(UpPTS)抑制技术 38
2.3.1 TD-SCDMA系统中下行导频信号对UpPCH的干扰 38
2.3.2 上行干扰抑制方案——UpPTS Shifting技术 42
2.4 TD-SCDMA的HSDPA空分复用技术 43
2.4.1 引言 43
2.4.2 HSDPA空分复用技术 44
2.4.3 HSDPA空分复用技术应用场景 46
2.5 TD-SCDMA的MSC Pool技术 47
2.5.1 引言 47
2.5.2 MSC Pool的技术特点 48
2.5.3 MSC Pool的工作原理 49
2.5.4 MSC Pool的规划原则 51
参考文献 52
第3章 TD-S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原则 53
3.1 引言 53
3.1.1 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的意义 53
3.1.2 TD-SCDMA与GSM和WCDMA无线网络优化的区别 54
3.1.3 网络优化和网络规划的关系 55
3.1.4 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指导思想与原则 55
3.2 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56
3.2.1 TD-SCDMA网络优化步骤 56
3.2.2 设备检查 57
3.2.3 数据采集 59
3.2.4 数据分析及问题定位 62
3.2.5 网络优化方案的制定及评审 69
3.3 TD-SCDMA参数优化 72
3.3.1 重要参数定义 72
3.3.2 工程参数优化 74
3.3.3 无线参数优化调整 74
3.4 特殊场景优化策略 79
3.4.1 高铁优化策略 79
3.4.2 海面优化策略 81
3.4.3 密集市区优化策略 83
3.4.4 室内分布优化策略 85
3.5 网络整体性能优化 86
3.5.1 网络开通前的整体优化 86
3.5.2 网络开通后的整体优化 87
3.5.3 GSM和TD-SCDMA的协同优化 87
3.5.4 网络整体覆盖优化KPI 88
3.5.5 网络整体业务性能优化KPI 88
参考文献 90
第4章 TD-SCDMA无线参数优化 91
4.1 引言 91
4.2 TD-SCDMA网络编号参数 92
4.2.1 移动国家码MCC 92
4.2.2 移动网络码MNC 92
4.2.3 无线网络控制区标识RNCID 93
4.2.4 位置区码LAC 93
4.2.5 小区标识CID 94
4.2.6 小区码CI 95
4.2.7 服务区识别码SAC 95
4.2.8 路由区识别码RAC 96
4.3 小区基本信息 97
4.3.1 UTRAN注册区数目 97
4.3.2 UTRAN注册区标识 97
4.3.3 频点UARFCN 98
4.3.4 小区参数标识CPI 99
4.3.5 小区载频优先级 100
4.3.6 小区时隙优先级 100
4.3.7 天线纬向 101
4.3.8 天线纬度 101
4.3.9 天线经度 102
4.3.10 天线海拔高度 102
4.3.11 天线高度方向指示 103
4.3.12 小区半径 103
4.4 RNC定时器 104
4.4.1 RRC连接类定时器和计数器 104
4.4.2 位置更新类参数 106
4.4.3 链路保持类同步参数 106
4.4.4 链路重建类定时器和计数器 109
4.5 小区覆盖功率类 112
4.5.1 公共下行信道功率 112
4.5.2 专用信道功率 115
4.6 移动性管理类 116
4.6.1 小区选择/重选参数 116
4.6.2 HCS小区类 122
4.6.3 寻呼类参数 126
4.6.4 小区切换参数 129
4.7 小区接入参数 139
4.7.1 小区下行接入功率门限 139
4.7.2 极限用户数 140
4.7.3 激活因子 140
4.7.4 上行接入干扰门限 141
4.7.5 UpPCH最大发射次数 141
4.7.6 上行接入重复次数 142
4.7.7 小区接收器端要求的UpPCH接收功率 143
4.7.8 接入响应等待时间 143
4.7.9 下行FPACH最大发射功率 144
4.8 功率控制类参数 144
4.8.1 内环功控 145
4.8.2 外环功控 149
4.9 负荷控制 155
4.9.1 上行时隙过载门限 155
4.9.2 上行时隙过载恢复门限 156
4.9.3 上行时隙接纳控制门限 156
4.9.4 上行时隙负荷均衡门限 157
4.9.5 下行时隙过载门限 157
4.9.6 下行时隙接纳控制门限 158
4.9.7 下行时隙过载恢复门限 158
4.9.8 下行时隙负荷均衡门限 159
4.9.9 载频过载门限 159
4.9.10 小区过载门限 160
参考文献 160
第5章 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 162
5.1 TD-SCDMA覆盖优化 162
5.1.1 问题描述 162
5.1.2 PCCPCH弱覆盖的优化 162
5.1.3 孤岛效应的优化 167
5.1.4 PCCPCH越区覆盖的优化 168
5.1.5 干扰问题优化 170
5.1.6 切换区域覆盖优化 176
5.2 TD-SCDMA导频污染优化 178
5.2.1 导频污染的定义 178
5.2.2 导频污染产生原因及影响分析 179
5.2.3 优化方法分析 182
5.2.4 导频污染优化流程及案例 183
5.3 TD-SCDMA切换优化 187
5.3.1 切换流程 187
5.3.2 切换问题分析优化流程 190
5.3.3 切换问题分析优化 191
5.4 TD-SCDMA接入问题优化 196
5.4.1 接入理论介绍 196
5.4.2 呼叫流程 206
5.4.3 分析流程 209
5.5 TD-SCDMA寻呼性能优化 210
5.6 TD-SCDMA掉话优化 215
5.6.1 掉话率 215
5.6.2 由于覆盖问题导致的掉话 215
5.6.3 由于切换引起的掉话 216
5.6.4 由于干扰引起的掉话 218
参考文献 219
第6章 TD-SCDMA与GSM网络间的互操作优化 220
6.1 引言 220
6.2 TD-SCDMA与GSM之间的重选参数设置 220
6.2.1 TD-SCDMA到GSM的重选参数设置 221
6.2.2 GSM到TD-SCDMA的重选参数设置 224
6.3 TD-SCDMA与GSM之间的切换参数设置 229
6.3.1 TD-SCDMA到GSM的切换流程 229
6.3.2 TD-SCDMA到GSM的切换策略 232
6.3.3 TD-SCDMA到GSM的切换参数设置 235
6.3.4 TD-SCDMA到GSM切换参数验证测试 236
6.4 参数汇总及应用建议 239
6.4.1 TD-SCDMA到GSM重选参数汇总与应用建议 239
6.4.2 GSM到TD-SCDMA重选参数汇总与应用建议 240
6.4.3 TD-SCDMA到GSM切换参数汇总与应用建议 241
6.5 GSM到TD-SCDMA重选的新机制 242
6.5.1 原有GSM到TD-SCDMA系统间重选启动测量机制的技术缺点 242
6.5.2 原有GSM到TD-SCDMA系统间重选判决机制的技术缺点 242
6.5.3 GSM到TD-SCDMA系统间重选机制的改进 243
6.5.4 新旧机制参数设置的比较 245
6.5.5 新机制对网络和终端的影响 246
6.6 GSM到TD-SCDMA新旧重选机制的性能比较 246
6.6.1 现场测试一 246
6.6.2 现场测试二 249
6.7 小结 252
参考文献 252
第7章 TD-HSDPA数据业务优化 253
7.1 引言 253
7.2 TD-HSDPA关键技术简介 253
7.2.1 TD-HSDPA系统架构 253
7.2.2 TD-HSDPA所涉及的信道 254
7.2.3 TD-HSDPA的关键技术 255
7.3 TD-HSDPA数据卡/上网本典型场景与业务需求 258
7.3.1 TD-HSDPA数据卡/上网本典型应用场景 258
7.3.2 TD-HSDPA常见数据业务需求 259
7.4 TD-HSDPA数据卡/上网本常见问题与优化思路 260
7.4.1 用户感知问题分析思路 260
7.4.2 TD-HSDPA业务可用性问题 261
7.4.3 TD-HSDPA业务质量问题 263
7.5 TD-HSDPA数据业务优化策略 265
7.5.1 TD-HSDPA用户感知-网络质量问题映射图 265
7.5.2 TD-HSDPA数据业务优化建议 265
7.6 TD-HSDPA网络质量优化 289
7.7 TD-HSDPA数据业务2G/3G互操作优化 290
参考文献 290
第8章 TD-SCDMA所支持的特色业务 291
8.1 可视电话业务 291
8.1.1 业务概念 291
8.1.2 系统网络结构 291
8.1.3 可视电话基本业务流程 292
8.1.4 智能网用户可视电话业务流程 299

8.2 视频共享业务 308
8.2.1 业务概念 308
8.2.2 系统结构 309
8.2.3 视频共享业务流程 311
8.3 视频会议业务 314
8.3.1 业务概念 314
8.3.2 系统结构 315
8.3.3 业务特征 317
8.3.4 业务流程 320
8.4 视频留言业务 327
8.4.1 业务概念 327
8.4.2 系统结构 328
8.4.3 业务特征 330
8.4.4 业务流程 332
8.5 多媒体彩铃业务 348
8.5.1 业务概念 348
8.5.2 系统结构与组网方式 349
8.5.3 业务流程 351
参考文献 361
序言/前言
出 版 说 明
2009年,中国通信产业迎来了重大的变化,三张3G网络运营牌照的陆续发放及3G的商用,加快了通信市场变革的步伐,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了3G时代,也标志着新一轮市场角逐的开始。目前,3G建设和运营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经完成网络投资1609亿元,共建设基站32.5万个,用户数超过1500万。中国移动的TD-SCDMA网络已完成基站建设8.7万个,覆盖全国238个地级市,在已经启动的TD-SCDMA三期项目中,将覆盖全国超过70%的地级市;中国电信的CDMA网络也覆盖了全国300多个地级市,目前大部分基站已经完成了向EVDO的升级;起步较晚的中国联通则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了一张覆盖285个城市的WCDMA网络,现已陆续商用。
随着3G网络技术在中国的大力发展,3G业务和应用将逐渐被用户和市场认可。为推进移动通信产业的持续发展,我们携手通信产业技术引导领袖、产业技术研发的主要力量、运营商、设备厂商及研究机构和相关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会聚各路技术精英,策划出版了这套面向3G时代的《3G实用技术系列丛书》,希望能够对我国3G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该丛书凝聚了他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的最新成果和大量经验,以及电子工业出版社编书人的心血和汗水。丛书以3G成功商用后移动通信的技术演进脉络及网络融合与全业务运营等内容为主线,注重业内读者最关心的内容,以实用性、可读性强为特色,结合3G网络部署和运营中的一些经典案例,就3G网络部署、规划与优化,应用开发与技术创新,B3G与3G 演进,LTE-Advanced,以及NGN等前沿主导技术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翔实论述,相信业界的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套丛书一定能够得到某种启示,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借鉴和帮助。
本套丛书的读者群定位于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研究院和设计院等从事3G网络部署、规划、优化、运营和维护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所有对3G网络技术感兴趣的人士。
在本套丛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受到了业界众多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丛书的编著者们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热切欢迎广大读者对本套丛书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或推荐其他优秀的选题(E-mail:mariams@phei.com.cn),以帮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为广大读者及时推出更多、更好的通信网络技术类优秀图书。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年3月

前 言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它与欧洲主导的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CDMA)标准和美洲主导的码分多址2000(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2000,cdma2000)标准并称为3G三大技术标准。
目前,全国3G建设和优化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移动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期、二期共38个城市的建设和初期优化工作。2009年8月正式启动三期建设工作。众所周知,TD-SCDMA在建网初期设备功能还不够成熟,为此中国移动在现网技术标准上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工作,比如“三新”和“三不”机制、HSPA空分复用、同频干扰抑制技术,以及2G/3G共LAC区等,同时,中国移动也在积极进行TD-SCDMA现网的优化工作,在网络优化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书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让从事移动通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对TD-SCDMA现网部署和优化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本书首先重点介绍了TD-SCDMA现网部署的一些创新策略和关键创新技术。例如,为了更好地保证中国移动原有客户不流失,TD-SCDMA现网采用了“三不”策略,即不换卡、不换号、不登记;为了更好地提升TD-SCDMA的用户感知,TD-SCDMA现网又提出了“三新”机制,即新机制、新测量、新标准。此外,还介绍了改善TD-SCDMA质量的一些关键创新技术:同频干扰抑制技术、上行干扰(UP-PTS)抑制技术、TD-SCDMA HSPA空分复用技术和MSC池技术等。其次,主要介绍了TD-SCDMA现网的优化实践情况,基于现网大量的测试结果和案例,从工程实践角度系统地介绍了现网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无线网络的各种优化、无线参数优化、TD-SCDMA数据业务(TD-HSDPA)优化,以及网络优化人员非常关注的2G/3G互操作优化等内容,该内容对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同时对网络维护和优化人员也有极好的指导作用。再次,侧重介绍了TD-SCDMA现网所支持的一些特色业务,这些内容不仅对TD-SCDMA网络运营商有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3G运营商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最后,本书对TD-SCDMA的未来演进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使读者对TD-SCDMA网络具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全书内容包括以下8章。
第1章:对TD-SCDMA网络运营的创新机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主要包括TD-SCDMA在运营部署过程中的“三不”和“三新”机制。
第2章:对TD-SCDMA关键技术研究、测试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主要内容有同频干扰抑制技术、上行干扰(UP-PTS)抑制技术、TD-SCDMA HSPA空分复用技术和异系统重选时间过长解决方案等。
第3章:介绍了TD-SCDMA网络规划优化指导策略,包括TD-SCDMA网络规划指导和TD-SCDMA网络优化指导两部分内容。
第4章:重点对TD-SCDMA的无线参数优化进行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TD-SCDMA网络编号参数、小区基本信息、RNC部分定时器和小区接入参数优化等。
第5章:详细介绍了TD-SCDMA的无线网络优化,主要包括TD-SCDMA覆盖优化、TD-SCDMA导频污染优化、TD-SCDMA切换优化、TD-SCDMA接入优化和TD-SCDMA寻呼性能优化等内容。
第6章:对TD-SCDMA与GSM间互操作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系统间重选策略及参数设置、系统间切换策略及参数设置、参数应用建议和新旧机制比较等。
第7章:介绍了TD-HSDPA数据业务优化,包括TD-HSDPA数据卡/上网本典型场景与业务需求、TD-HSDPA数据卡/上网本常见问题与优化思路和TD-HSDPA数据卡/上网本终端问题排查与典型案例等。
第8章:重点介绍了TD-SCDMA所支持的特色业务,主要包括视频共享业务、可视电话业务、视频会议业务和视频留言业务等内容。
本书由赵绍刚、周兴围、任树林和陈莹莹编著,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李岳梦、孙颖、肖巍、庄浩、季昊、陈红和朱宇佳,在此表示感谢!
希望本书能够对从事无线通信特别是移动通信工作、研究的人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斧正,在此深表感谢。


编著者
2009年10月于北京
更多介绍

其他说明
字数:526千字
页码:376
开本:16

第一发货地
西安

相关书籍
用户评论共0 条
用户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