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分类
泊庐医案释评
(图片仅供参考)

查看付款方式  了解购物流程

泊庐医案释评

编    号: 337033
著 作 者: 彭建中主编
出 版 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书    号: 9787122083449
出版日期: 2010-8-1
市 场 价: ¥35 元
书 店 价: ¥31.5 元
立即节省: ¥3.5 元
人    气: 

泊庐医案释评   泊庐医案释评
咨询电话:029-62602241
/62602242/62602243 转
8000/8001/8002/8003/8004
到款传真:029-82086768
团购批发:029-86698115

支付方式:
支付宝担保交易
在线支付
其他支付方式

内容简介
汪逢春先生(1884—1949)名朝甲,字凤椿。出身吴门望族,自幼天资聪颖,好学不倦。初受业于吴中(今苏州)名医艾步蟾先生,尽得其传。壮岁挟技来京,复从学于力轩举先生,焚膏继晷,精究医典,博览群籍,虚怀深求,益洞一方。临床必循规前哲,且师古而不泥,疗效卓著,为时人所称颂。与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
汪逢春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而且是脚踏实地的中医教育家。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受北京中医界推举出任北京国医分会会长,其间兴办中药讲习所和医学讲习所,学员多为已经取得开业资格的中医药人员。先生除亲自登台授课外,还聘请了当时北京医学界中西医药专家任教,不仅讲授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各科,而且还讲授西方医学知识。这可能是中医药界较早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而且是中西医药学兼顾,为北京中医药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骨干人才。据现存资料,仅医学讲习所第二期第四班毕业学员中,就有赵锡武、王为兰、郭士魁、魏龙骧、张作舟等人成为新中国享誉北京的著名中医学家。
汪先生弟子甚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已有40余人。1936年冬,先生命其众弟子组织“同砚小集”,相互研讨经典医著,凡《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无不次第理懂。为了让弟子们有足够的临床实践机会,先生向当时北京营造学社社长朱启乾先生借得天安门内西朝房三间,开办施诊所,上午由其弟子轮流应诊,病例作为下午“同砚小集”学习研讨之用。所谓“施诊”,即不收诊费,若贫穷人家确无力购药者,则药费全免,所施舍之药,均登记在案,每月末由先生与药店(西鹤年堂)结算。弟子所处施诊方案,皆由先生亲笔批改,发回研讨,并誊录为“施诊底薄”。先师赵绍琴教授保存部分施诊方案底薄,上有赵绍琴、张百塘、李建昌等同门师兄弟的施诊方案十数则,汪先生则眉批其上,细致到对一味药的使用进行推敲。
汪先生一生诊务繁忙。每日清晨即开诊,限挂60号,然就诊者蜂拥而至,常逾百人。下午例行出诊,约十六七家,多为重症病人。晚间除应酬外,秉烛总结当日所诊治的特殊病例,手稿累积甚巨,惜于“十年动乱”中被焚,殊为可惜。现存《泊庐医案》一册是其门人根据汪先生门诊方案底薄编辑而成,由先生出资,刊于1941年,作赠送医界同仁之用。全书收录先生临床验案142例。其中外感及内科疾病84例,涉及25种疾病;妇科疾病治验40例,分为调经、胎前、产后和崩带四门;儿科疾病治验18例,包括天花水痘、痧疹、蛾肿、痄腮、虫积、疳积、慢脾等儿科专有疾病。《泊庐医案》所收录绝大多数为复诊脉案,湿温重症等有多至十七八诊者,而最终均获痊愈。全书验案142例,共436诊次。每诊脉案无不详细记录了患者脉、舌、色、症的变化,方药加减,以及医嘱等,真实反映了先生临床诊治疾病全过程的方方面面,足资吾辈后学临床学习借鉴之用。
汪先生以擅长治疗湿温病而名噪一时。湿温即西医的肠伤寒,在当时的西医也是极为棘手的重病。而先生面对危重之病,处变不惊,随证用药,常能力挽狂澜,转危为安。并能准确地判断出何时退烧,何时向愈。这些在医案中均有体现。先师赵绍琴教授生前曾多次回顾汪先生的高超技艺,并撰文总结了汪先生治疗湿温的临床经验,故不赘述。这里仅就《泊庐医案》所反映出来的先生临床遣药组方的特色略述一二。
汪先生学识渊博,师古而不泥,临床论治必以法统方。《泊庐医案》全书142案400余诊次,诊诊皆立治法,以为遣药组方的根据。其法多源于古圣前哲,如金匮法、伤寒法、王海藏法、吴鞠通法、王孟英法等。更有随证立法,而其法皆有所本,如治疗温病初起之用“辛凉宣解”源自叶天士,治疗泄泻之用“升阳和中”源自李东垣、“三子通络化痰”则直接来源于古代名方三子养亲汤,等等。而先生自出机杼,立法之细,古今无出其右。如先生治疗湿温、暑湿等证,常常以芳香为主,其立法竟有“芳香宣疏”、“芳香疏化”、“芳香宣达”、“芳香宣解”、“芳香宣化”、“芳香疏通”、“芳香疏解”、“芳香化浊”等种种不同。其立法之细腻,用药之精审,令人赞叹。又如,治疗廉太太自乳2年,阴亏已亟,羸瘦之体,以扶羸为法,全案五诊,两用“扶羸和营”、一用“扶羸养阴”、一用“扶羸养血”,末用“补中柔养,以善其后”。一案之中,同是扶羸,竟有和营、养阴、养血、补中之不同。其中细微区别之奥妙,非深入探究,恐难得其中三味。
汪先生临床立法之精审细腻还表现在其组方中“对药”的使用。汪先生的“对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两两配伍使用,而是要在入煎前进行特殊的处理——“同炒”或“同打”,这就凸显了所用对药代表的古方或古法的寓意,可谓是法中有法,方中套方。如淡豆豉与炒栀子同炒入煎,即是栀子豉汤义;全瓜蒌和薤白头同捣,即寓瓜蒌薤白汤义;黄芪与防己同炒,即寓防己黄芪汤义;黄芪与防风同炒又含玉屏风义;吴茱萸配黄连同炒,即有左金丸义;厚朴和黄连同......
更多介绍

其他说明
开本:16
装帧:平
版次:1版1次
212页

第一发货地
北京朝阳区

相关书籍
用户评论共0 条
用户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