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分类
《历代中医治则治法精粹》
(图片仅供参考)

查看付款方式  了解购物流程

《历代中医治则治法精粹》

编    号: 232233
著 作 者: 周超凡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书    号: 9787509121337
出版日期: 2008-11-1
市 场 价: ¥45 元
书 店 价: ¥40.5 元
立即节省: ¥4.5 元
人    气: 

《历代中医治则治法精粹》   《历代中医治则治法精粹》
咨询电话:029-62602241
/62602242/62602243 转
8000/8001/8002/8003/8004
到款传真:029-82086768
团购批发:029-86698115

支付方式:
支付宝担保交易
在线支付
其他支付方式

内容简介
  
中医治则治法是关于疾病治疗原则、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理论概括。本书分总则、辨证治则和辨病治则三部分,在查阅大量中医文献的基础上,采撷中医治则治法之精华,系统介绍了先秦至晚清历代医籍三百余部中关于中医治则治法的重要内容。本书内容丰富、文字精练,出处明确,查阅方便,实用性和权威性强,可供从事中医中药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相关人士参考阅读。



  
一、总则
(一)治未病
(二)治病求本
(三)调整阴阳
(四)以平为期
(五)扶正祛邪
(六)标本缓急
(七)正治反治
(八)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九)随证治之
(十)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二、辨证治则
(一)阴阳
(二)五行
(三)表里
(四)虚实
(五)寒热
(六)气血
(七)脏腑
(八)经络
(九)六经
(十)卫气营血
(十一)三焦
(十二)六淫
(十三)八法
1.汗法
2.吐法
3.下法
4.和法
5.温法
6.清法
7.消法
8.补法
三、辨病治则
(一)内科
1.感冒
2.发热
3.咳嗽
4.喘病
5.哮病
6.痰饮
7.肺痿
8.肺痈
9.肺痨
10.痛证
11.胃痛[病]
附:嘈杂
12.腹痛
13.胁痛
14.腰痛
15.头痛
16.呃逆
17.噎膈
18.呕吐
19.虚劳
20.泄泻
21.霍乱
22.痢疾
23.便秘
24.黄疸
25.积聚
26.臌胀
27.胀满
28.水肿
29.淋证
30.癃闭
31.消渴
32.遗精
33.血证
34.咯血
35.衄血
36.吐血
37.便血
38.尿血
39.蓄血证
40.惊悸、怔忡
41.胸痹
42.眩晕
43.中风
44.失眠、健忘
45.郁病
46.癫、狂、
47.痧证
48.厥证
49.痿病
50.痹证
51.疟疾
52.汗证
53.湿证
54.湿温
55.中暑
56.疝气
57.百合病
58.痞满
59.结胸
60.斑疹
(二)外科
1.总论
2.疮疡
3.乳房疾病
(三)妇科
1.总论
2.月经不调
3.崩漏
4.带下病
5.妊娠病
6.产后病
7.热入血室症
8.阴挺
(四)儿科
1.总论
2.感冒
3.咳嗽
4.泄泻
5.惊风
6.腹胀
7.遗尿
8.疳病
9.麻疹
10.痘病
11.烂喉丹痧
(五)针灸
(六)五官科
1.眼科
2.口腔
3.咽喉科
4.鼻科
5.耳科
【附录一】
【附录二】


  
在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之程序中,有治则治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辨证明确后,便推定出治则,再依据治则选择治法,进而拟方议药。《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之大则”首开治则之论。治之有则既是辨证论治的一个步骤,又是中医诊治规范化的体现。“则”字的原义是“法则”、“准则”。上古时将刑书、律法铸或刻在大鼎之上,故金文的“则”字从刀从鼎,小篆的写法,将金文的“鼎”讹变为“贝”,楷书继承了篆书的写法,是为从刀从贝的“则”字。《尚书·禹贡》篇“咸则三壤,成赋中邦”,是说依三品的法则,定九州之赋税。《诗经》也言“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岂弟君子,四方为则”。可见,在先民的生产生活中,遵循法则立身行事的意识,很早就形成了。后来《孟子》又有规矩权衡之论。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医家援其理蕴而开慧,形成了治则的概念。
治则就是治疗法则。辨证一旦明确,治疗法则也就应随证而立。从字义而言,“则”也有“法”的含义,但在辨证论治中,随着理论的深化,“法”与“则”在概念上各有侧重,“治法”指治疗方法,“治则”治疗的原则。从理法方药而论,治则属于理论层次,治法是在治则统理下实际应用的层次。辨证论治的程式是:辨证识证,据证而确立治则;在治则的指规下选择方法;按法选方或制方;依方而议药。在具体的某一辨证论治过程中,治则决定于辨证,但具体的治法有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治则当属决定论,治法则是选择论。由是而知,治则在辨证论治的操作体系中,以其规矩的作用,领引着治疗原则的确立,是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要的战略决策。
治则和治法总是随着实践的丰富和理论的深入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值得重视的是,新治则的提出,标志创新和治疗观念的改变,是理论的突破,又是治法改变的依据。
在古代,创立新治则的动力机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验总结式,一种是理论推演式。经验总结式者,是把积累的经验,归纳概括,升华为新理论,创立了新的治则,例如,治外感热病,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从寒立论,首用辛温解表。但是对外感温热就不宜,早在唐代,孙思邈就已经在辛温药中加入辛凉之品,创立了千金葳蕤汤......
更多介绍

其他说明
印张11.25
字数388
页数338
开本小16开
版次1

第一发货地
陕西西安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