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仅供参考)
查看付款方式 了解购物流程 |
颈项肩臂痛古方集 |
编 号: 193768 |
著 作 者: 刘向前 |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
书 号: 9787509108154 |
|
出版日期: 2007-6-1 |
市 场 价: ¥36.8 元 |
书 店 价: ¥33.1 元 |
立即节省: ¥3.7 元 |
人 气: |
|
|
咨询电话:029-62602241
/62602242/62602243 转
8000/8001/8002/8003/8004
到款传真:029-82086768
团购批发:029-86698115
支付方式:


其他支付方式
|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七章。上篇简要介绍颈项肩臂痛的
中医病证名称、病因病机
理论,以及治方配伍用药特点。下篇共收载
中医古籍中治颈项强痛、治肩背痛、治臂痛、治手指麻木、通治共5类371个方剂。各大类方剂又分为风寒湿阻证、热邪内盛证、气滞血瘀证、其痰浊阻滞证、寒湿内阻证、正虚不足证等不同证型
治疗方剂共7小类。每个方剂分别介绍“处方来源”、“异名”、“
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配伍意义”、“制方特点”、“用方要点”、“临证举例”等内容。全书层次清楚,内容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
实用价值,可供骨伤科
临床医师、实习医师,以及骨伤科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参考。
暂无目录内容
随着工作、娱乐方式的电子化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颈项肩臂痛已成为骨伤科患者就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影响着人们的身体
健康和生活质量。寻求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与
技术是临床工作的重点和热点。临床实践表明,中
医药疗法是治疗颈项肩臂痛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中医古籍、
现代医籍和学术期刊所载录、刊发的为数巨量的效法良方即为证据。“颈项肩臂痛
中医治疗文献整理与研究”是我在广州
中医药大学做博士后期间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我在古籍整理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医药对颈项肩臂痛的诊疗有悠久的历史,建立了系统的理法方药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在药物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对这些治疗颈项肩臂痛的古方进行整理研究,归纳出其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对
指导当今颈项肩臂痛的临床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我在博士后研究工作之余,对在中医古籍中检索、筛选出的颈项肩臂痛治疗方剂,进行分类,研究其配伍意义和制方特点,归纳其用方要点和注意事项,撰成《颈项肩臂痛古方集注》一书。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为两章,简要介绍颈项肩臂痛的中医病证名称源流,及中
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分析总结颈项肩臂痛古方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下篇共五章,分别注解治颈项强痛、治肩背痛、治臂痛、治手臂麻木、通治等类别的古方。根据其主治证候类型不同,各大类别的古方又分为风寒湿阻证治方、热邪内盛证治方、气滞血瘀证治方、痰浊阻滞证治方、寒湿内阻证治证、正虚不足证治方等小类别。对所选入每个方剂分别从处方来源、异名、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配伍意义、制方特点、用方要点、临证举例等方面进行介绍。处方来源于中华民国(1912年)以前刊行的中医古籍,以最早来源的古籍方剂名称为正名,其他医籍出现的药物组成相同、功效相同或近似方剂的名称为“异名”。“药物组成”包括药物名称、剂量及其单味炮制加工方法,主要摘引古籍原文,对原著未注明药物剂量的方剂,以“原著不注剂量”予以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精神,犀牛角、虎骨等已不能入药。鉴于中医古籍中有的处方含有上述药物,为保持古籍
资料原貌,本书对涉及到含有犀牛角、虎骨等的处方,均未删除。若使用此类处方,可根据
卫生部卫药发(1993)第59号文件精神执行。“用法用量”包括制剂和服用方法,根据原文献内容收入,某些冗长文字做适当浓缩,晦涩的词语均译成现代语言。原文未注明用法的方剂,酌情增减服法和用量。“功效”主要摘引古籍原文,如原文缺如或有差讹,则根据方剂组成和主治重新确定方剂的功效。“主治”主要摘引原著原文,包括颈项肩背痛和原文中的其他症证。某些冗长文字做适当浓缩,并根据需要调整原著主治病症的次序。“配伍意义”主要采用作者自注的方式来分析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用药特点。部分方剂的注解引用医籍原文或摘录后世医家的评述,以供读者学习理解和临床运用。“制方特点”分析方剂配伍思路,用药特点,为临床用方提供参考。“用方要点”列举使用该方的证候要点,并推荐古代医家应用本方的临床加减法。摘录与被注解古方剂有关的古今医案,或期刊中有关的临床治疗性文献作为“临证举例”,以供临床运用参考。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古今文献资料,所引用的主要文献资料目录已列入书末的“参考文献”目录之中。在此,谨向本书所引用文献的作者及其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
医院邓晋丰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共和教授的大力鼓励与支持;人民军医出版社张伏震编辑,对本书的策划和编撰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文字编辑秦伟萍对本书的成稿帮助颇多;拙荆成琼女士为本书的成稿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特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刘向前成稿于广州三元里,
2006年8月校对于广州前鉴通津,
2007年2月
其他说明
印张22
字数359
页数329
开本16开
版次1
第一发货地
广东汕头
相关书籍